一项新研究显示,玉米蛋白可用于提高锂硫电池性能,这一发现有望推动高能量、重量轻的锂硫电池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储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瑞典林雪平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创新的流体形态电极,研发出能被塑造成任何形状的电池。这种柔软舒适的电池能随意改变形状,未来可用于给诸多领域各种各样的设备供电。
在最新一期《设备》杂志发表的研究中,德国波茨坦大学团队报告了他们模拟月球尘埃制造出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这项创新为太空探索中的能源供应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特别是考虑到将重型材料送入太空的挑战。
我国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横空出世,其发布的开源大模型堪称“低成本、高效率”的典范,仅用超低训练成本和能耗,便实现了一流性能。一时间,欧美芯片巨头股价震荡,舆论场争论不休:电力还会是AI发展的紧箍咒吗?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成功找到延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的关键方法,这项“命短”难题的破解,让人类距离用上更便宜、更轻薄的太阳能板又近了一大步。
近日,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撬装装置在珠海试运行成功,标志着中国海油在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邵明教授、张新亮教授团队成功实现了兼具优异的机械柔韧性和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可拉伸太阳能电池,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理想的供能解决方案。
隆基绿能董事长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表示,太阳能的未来不仅会超越预期,更将成为全球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任何一条聚变路线都面临挑战,但商业化首先要考虑燃料‘卡脖子’问题。”日前,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表示:“聚变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在2035年建成聚变示范堆,早日实现氢硼聚变商业化,助力中国聚变发出第一度电。”
辽宁华电铁岭新台子一期25MW新能源离网储能制氢一体化项目投运以来,其在新能源离网制氢一体化技术领域的创新性突破和先进性实践,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更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助推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的快速发展。